中国冶金报:锐意进取 攻坚克难
2012-3-14发布人:admin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开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表示。
对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困难,温总理提到了几个突出的问题: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
对于钢铁行业而言,过去的一年是举步维艰的一年,上述突出问题集中反映在钢铁行业的运行当中。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全社会钢材需求增长明显减速;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过快,全行业原燃料成本持续抬高;钢铁产能持续增长,全行业深陷高产低效的泥沼。综合来看,当前钢铁行业艰难的运行形势是由钢铁行业自身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宏观经济增速的周期性调整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2012年,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将更加明显,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速由2011年的8%(实际增长9.2%)调低至7.5%;房地产市场仍将面临严格调控,部分国民经济行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将受到严格控制。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钢铁工业仍将面临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增速下降、宏观调控严格的发展环境。
但是,追求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和各行业的共同追求,也是钢铁工业正在进行着的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也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交上一份结构调整的优秀答卷。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和宏观调控中,至少有两个亮点必须要紧紧把握。
其一是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其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创造的转型机会,尤其值得钢铁工业认真研究。
2011年,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化特点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2012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新10年政策措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的投资、基建和GDP等增速将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我们不能依赖于过高的投资和经济增速拉动需求的大幅回升,也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对于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有所放松,我们要做的是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提供的转型和发展机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加快对于钢铁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其二是我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最大力度的支持。
温总理强调指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针对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无论是对于钢铁等行业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兼并重组、提高规模效益的措施,还是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措施,亦或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促进烧结脱硫和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减排措施,都将对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真正下定决心、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的企业将从中得到实惠。
温总理指出:“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201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钢铁工业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抓住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在做好“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工作的过程中,加大转型升级的力度,加速实现全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