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评论:驱动转型 唯靠创新
2012-3-15发布人:admin
当前的钢铁行业,一方面产量和销售收入持续增长,全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原料价格高企和钢材价格走低的挤压下,行业盈利能力较低。这种发展现状暴露出钢铁行业在由规模发展向新的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增长动力严重不足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什么才是钢铁工业新的发展动力?毫无疑问,是创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
在今年的两会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来自钢铁行业的代表和委员们都把创新看得很重。“让自主创新坐上企业发展的‘头把交椅’”,“做强主业要靠科技创新”,“摆脱困境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就要增加”,“发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是企业的底气”,代表委员们的话语表达了这样一个共识:钢铁行业转型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但是,在认识不断提高的同时,钢铁工业在科技创新上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仅以研发投入为例,2010年,钢铁工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1%。而《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规划目标为1.5%。且不论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有多大,即便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其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仍然相当明显。此外,钢铁工业的科技创新还面临着诸多如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予解决,钢铁工业的转型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首先,钢铁工业的创新,有合作才有高度。
我国钢铁企业的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集中度较低,由此造成钢铁行业的科技创新资源也比较分散,难以集中力量进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也造成各企业对于通用技术的研发经常出现重复研发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合作是解决当前钢铁工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产”与“产”的合作中避免重复研发,加强创新成果的分享和流动;在“产”、“学”、“研”的合作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这将使自主创新的效率大大提高。
其次,钢铁工业的创新,有延伸才有维度。
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很多钢铁企业已经开始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业务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向下游用户和产业链的下一环节延伸已经成为钢铁工业创新的重要方向。目前,“用”这个环节正迅速进入到“产”、“学”、“研”的合作创新平台中。这其中,相对比较容易做到的是根据用户的个性需求进行产品研发,生产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而未来,钢铁工业与下游产业的合作研发会进入更深的层次,向以用户应用和服务技术研发为主转变。
再其次,钢铁工业的创新,有协调才有深度。
如果说合作能够使钢铁工业集中优势创新资源进行研发,那么协调则是合作能够进一步深化,从而使行业能够共享创新成果的机制保障。最近,很多企业家在谈到创新机制时,纷纷把“官”这个环节加入到“产”、“学”、“研”、“用”当中,也是出于对政府或行业协会、创新联盟等部门的协调作用的肯定。对于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立项和推进、对于科研成果的保密和共享、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和转让,一个建立在制度保障下的创新协调机制将使创新成果在企业和行业的层面获得最大的效用。
综上所述,钢铁工业要加快建立“官”、“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延伸、协调的创新体制,加大创新力度,从而使全行业的转型发展获得新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