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不锈-做中国金汇,创百年伟业

中国冶金报评论:告别高速 迎接高效

2012-3-16发布人:admin

        “我们将多年来8%以上的中国经济增速调低到7.5%,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使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增长,真正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摆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污染环境,走到一条节约资源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道路上来,真正使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最终惠及百姓的民生。”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再次强调了下调GDP增速预期的意义。

        2012年7.5%的GDP增速预期和整个“十二五”7%的GDP增长目标,意味着我国经济将告别追求高增速的时代,进入追求高效益的时代。而钢铁工业从一定意义上讲,已经率先迈开了步伐。

        我们来看看,7.5%这个数字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是对部分领域投资的控制将更加严格。钢铁工业在GDP增速下调的影响中首当其冲。

        2011年我国GDP增长9.2%,从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拉动了5个百分点,消费拉动了4.7个百分点,外需为负0.5个百分点。考虑到扩大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而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外需仍将维持低迷。因此,国家在调低GDP增速预期之后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控制投资的增速和结构,尤其是在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背景下,对房地产投资的控制将更加严格,而基建投资也将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需要有所调整。这两部分投资对于钢材需求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因此,国家调低GDP增速预期将明显抑制以建筑钢材为主的钢材需求的增长。

        实际上,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业内人士已经论断:钢铁需求快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此后3年,由于多种原因相互作用,钢铁工业产量增速并未明显放缓。直至去年第四季度,在市场需求萎缩和效益下滑的双重压力下,钢铁企业开始主动减产并保持至今。企业的自主行为已经明确地显示出:市场需求已经不能再支持钢铁产量的继续快速增长,钢铁工业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真正地结束了。

        其次是对效益的要求将更加突出。钢铁工业在结构调整的道路上将先行一步。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我们要想方设法使同样的经济总量能够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国家在将GDP增长的预期调低的同时,也会提高对经济效益的要求。

        结构调整是需要动力的。2011年,我国钢铁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2.42%,不仅低于同样面临产能过剩市场环境的造船、汽车等产业,甚至于比深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的水泥产业还低7个百分点。处于谷底的经济效益数据,一方面让钢铁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另一方面却也让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更加充足。不论是钢铁行业2011年提出的“四个转变”目标,还是今年提出的“稳市场、控产量、调结构、保盈利”的工作方针,都预示着告别“高速时代”的钢铁工业,将在新一轮产业深化的变革中“脱胎换骨”。

        再其次是对转型的支持力度更大。钢铁工业要充分利用好政策的导向。

        国家发展改革委透露,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重点是向民生倾斜,其他主要是要调整经济结构、鼓励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改造,这部分投资实际上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

        在生存压力和转型动力的共同作用下,钢铁企业将以最大的力度投入到结构调整的工作中去。而国家为支持结构调整出台的一系列投资、贴息、减税等经济措施将为钢铁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钢铁企业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的支持,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提高转型升级的效率。

        告别高速,迎接高效。铁行业既要看到“7.5%”背后的经济形势变化,也要看到“7.5%”带来的政策发展机遇,从而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全行业经济效益,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们的目标。”